暖通空调百科 >>所属分类 >> 行业资料   

空谈建筑节能

标签: 暂无标签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一前言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以来,建筑节能在其风靡世界的过程中,其内容和含义不断更新,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时一般说成是energysavinginbuildings,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节能;不久则改称energyconservationinbuildings,即在建筑中保持能源,意思是要减少能源的散失;近来则普遍称作energyefficiencyinbuildings,其含义是要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在我国,现在仍然通称为建筑节能,但含义应该是第三层意思,要比字面上的意义丰富、深刻得多。(引自杨善勤、郎四维、涂逢祥编著的《建筑节能》一书) Ehvacr
  
  二建筑节能实施的关键

  根据我国的体制,建筑节能实施的关键所在可分为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一是的行政方面的政策、法律、规范;其二是建筑节能的技术支持。

  先从行政方面去分析。立法是必然的,也是关键的第一步。有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法就有了依据,政府行使其审批权、监督权就有法可依,才能在节能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按常规而论,先制定节约能源法作为一切节能法的母法是当然的事,在母法的基础上可产生出新的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及标准来完善这个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区多,涉及的区域由严寒地区至夏热冬暖地区,从技术上跨度较大,所以在制定规范及标准时难度相当高,需要的技术支持力量也较大。从目前来看,立法基本上是做到了,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地方标准,难以统一。同一气候区,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有着不同的一套标准,同一气候区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域,标准也会不一样(例如广东境内的夏热冬冷地区要进行东、西外墙及屋顶内表面温度限定的要求,其它省就不用),显而易见,这与各地的经济实力、技术认同度是密切相关的。这自然就转入第二个层面就是技术支持,因为作为政府部门,也只能做到行政层面,至于如何在建筑上实施,也就只能有待广大的专家学者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持了。 暖通空调zaixian

  从技术支持方面去分析建筑节能,那问题就复杂起来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建筑节能工程是全世界同时在发展中,但在学术上、社会其他领域一样会存在不同的流派特点,针对不同的气候特点就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从宏观而言,最起码可以分出采暖地区与空调地区,即保温与隔热、通风的关系。从热工原理上是相同的,但就其采取的措施则是截然不同的,通俗而言,就是争取日照与减少太阳热辐射(直射)的不同,这是矛盾产生的一个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就是减少太阳热辐射与卫生日照时间的矛盾。作为南方,尤其是夏热冬暖地区,充足的日照通常不是人们所喜爱的,一般都千方百计地采取遮阳设施,令太阳光不致于直射入室内,反而言之,较为喜欢的是漫反射所带来的光线,所以规范上的强制规定,在地方上执行起来就显得力度不足了,因为它已经不是简单的节能问题。 nuantongkongtiaozaixian

  当年我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时,毕业设计的课题就是建筑热工方向,当年师从张家璋先生从事农村被动式太阳房的设计与研究,对建筑热工的认识较深刻。在当时的课题里,采用大面积的玻璃令室内产生温室效应,以求达到采暖的目的,可见日照对寒冷地区的重要性(当时项目地点在河北石家庄市)。但毕业后回到广东从事建筑设计就大感不一了。因为广东这个地区是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从传统的岭南园林建筑到现在的新建筑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岭南人对日照有着不同的解读,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这就可见,不同的地区对日照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喜恶。
版权为ehvacr.com


  然而除了对日照有不同的需求外,还有对地表热源的不同看法。采暖地区到了采暖期,地面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会耗掉相当大的热能,因而需要做好地面保温,使之与地表的低温土壤隔开,避免热量散失,因而它需要的地面热阻就较大,反之,非采暖地区则以空调制冷能耗为主,则室内地面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了,因为地球是很好的调温蓄热体,在长期没有直射阳光照射的地面,其地面温度是较室温低的,它反过来吸收室内的热量,因此就没有必要去对其热阻再作人为处理,但规范上还对其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这就不太必要了(最起码在夏热冬暖的南区就没这必要)。这样做的话,一方面可能会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使之大大减弱了其调温作用,不大可取,应区别对待。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小问题。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到底怎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节能建筑。按目前,因为各地的经济实力不同,墙材不一,某些地区建成了一批高能耗的建筑,反而说是节能建筑。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的理解不一,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种:其一,对节能的认知度不同,执行力度不同;其二,对节能原理不太明白,主观地解读规范,盲目地执行;其三,规范的问题。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对比法来评定是否达标,标准提出的50%节能目标,是有其比较基准的,即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这就意未着对比的参照物的标准是否合适,这是其一,另外,这种对比法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一栋全玻璃幕墙的建筑的节能问题又怎样去计算呢?难道就是用20世纪80年代使用普通玻璃来对比吗?这些问题,在对比法的框架下,恐怕很难妥善解决。从这些方面来看,就证明了节能建筑的推广,不是光靠技术人员去做就行了,它应该是全民性的推广,最起码要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到为什么要节能,如何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去节能,这最起码的概念是要明确的。 版权为ehvacr.com
  
  三如何在实践中解决关键问题

  现阶段建筑节能在我国建筑实践中还应视为初级阶段(因为尽管在技术要求上好像要按前言里说的第三个阶段,但实际上从各方面条件来说都未达到它所要求的境界)。首要问题是全民性推广节能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概念,令人们都意识到其重要性及迫切性,还要粗略地理解节能的概念。 ehvacr.com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规范及地方标准的修编。尽管现在规范及地方标准都有了,但我总觉得这些规范、标准的修订并不完善。作为按气候区划分的规范没有兼顾到所涵盖的地区的特殊性,因而导致各行政区域各自出现不同的地方标准,这样就使其上层规范的严谨性受到挑战,也会造成各地在执行时的混乱局面。各自为政不利于推广、交流,而且难逃地方保护之嫌。我觉得省级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些问题,应规范所辖地区的执行,否则,国家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有地方标准,各城市又有各自的实施细则或标准,那么到底以什么标准去执行就变得混乱了,这个法律问题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执行起来就不一样了。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准、格式,不按其城市的标准、格式,那怕你按省的标准、格式,就是不能通过审批,其格式的花样百出更是不胜枚举了。其实,在技术上来说,无非是列出各种指标而已,但现在就变成是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上了,这又有何必要呢?技术上总有其标准性,为什么就不能统一格式呢?这就造成浪费时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反而忽略了节能创新的主流。
nuantongkongtiaozaixian

  就现行的规范、标准而言,我觉得并不是真正的节能办法,因为,首先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工作、休闲等功能需要为目的,就可以以每平方米能耗来规定各种功能的建筑的能耗作为标准来实施建筑节能,这就是限值法。我认为这种方法才是真正能达到节能效率的做法,既简单又好理解。反之,我们现行的规范是采用对比法,大大地限制了建筑师的创意,其局限性又大。建筑物的朝向是多变的,但为了便于计算就限定了一定的范围值,这显然是不科学的,退一步讲,限定也只能适用于规定性指标的计算,不应应用到性能性指标的计算上,在现行标准的框架下,会出现一个建筑物只有三个朝向的情况。这种计算方式下得出的规定性指标,根本就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其节能率。从实际节能的角度出发,应该采用较为科学的限值法,那么就无论你把建筑设计成什么体型,什么朝向都无所谓,这也很大程度地解放了建筑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约束,就不会因为节能要求而去先入为主地局限了创作思维,这才是双赢的做法。若用此法,在行政审批上也简单得多,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要求,也相对要求低些,那么就更好地深入到基层,而不是现在很多问题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争论,而主动权往往掌握于个别专家学者手上,让他们乐此不彼地到处解释、说明;还有的问题就是目前国内的计算软件不成熟,软件开发商们要花太多的时间去为一些标准或有地方标准的地区量身定做软件,而没有从根本上对自身软件的缺憾去深入探求,在初始阶段就给他们带来太多的不必要的麻烦,而去忽略其实质性问题,那是否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呢?因而追根溯源,问题还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节能政策作为国策去执行,当然有压力,但如何正确地去解决这个压力就必须依靠专家、学者们,因而就会出现现时的这种矛盾的局面。
暖通空调zaixian

  
  四对节能标准的解读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节能规范及其衍生出来的地方标准制订时间均较为仓促,致使很多问题都未认真考虑全面,就举两个例子来说一下:第一,就是夏热冬暖地区关于采取了节能措施后,屋面及外墙的当量附加热阻如何选用的问题,就未在标准中明确起来,致使出现两派意见。现时最流行且被采用的做法是:当进行规定性指标评定时可选用,性能性指标评定时不可选用,这种做法很难与修订标准时的初衷相吻合。因为其条文解释时提及到:当没有太阳照射时(阴天、黑夜时)外墙、屋面向外辐射散热存在有不同的问题,则应予考虑,因为性能性指标评定是以24小时来计算的,有大部分时间是日照不强或者无日光照射,不考虑其当量附加热阻,显然是不妥当,但从提高地方的节能效率而言,则可以取消其在动态计算中的使用亦未尝不可,但这是站在不同的出发点来看这个问题了。第二,就是判定墙体朝向的规定更显得过于简约,如此划分并不科学。从理论上来说,作为规定性指标判定时这样的规定也不见得科学,实际工程中建筑物一般都有偏角,这种情况下,这种简单的规定显然是简化了许多计算,更适合于工程设计,但并不十分科学准确,现在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将各个方向投影分解,亦不是麻烦,因而从理论上亦不应简单地对其进行规定;对其进行动态计算时就更不科学,因为参照建筑的设置已经遵循了这一规则,再对其选择朝向,其计算显然是多余的,因为这一原则已贯穿在整个计算逻辑中去了。

www.ehvacr.com



  再者,规范的制订亦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者称之为两派吧。现时我们使用的对比法显然是简单,但我却认为其不科学。因为这样规定对建筑设计是一个局限,而且参照建筑物的定位起点存在问题。而限值法则较为科学,因为它是以最终能耗限值作为评定标准,作节能率来讲是较为直观有效,节能的目标更能充分表现出来,从对建筑设计的制约来讲,则大大减少。简单来讲,对比法具有更大的相对性,而限值法则有较大的实际性和绝对性,亦能更有效的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及减少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因而规范及标准在这一点上更显示出其时效性不强。我觉得用不了多久,这些规范及其衍生标准随时间的推移、更多人对节能的重视及认识而不得不向更合理的方向进行修订。而且我们国内的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认识不同,解读深度不足,结合其工作岗位不同,就会出现局面太乱,各地对同一标准执行力度及方向不同。在这里我就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作出分析:该工程是一所中学里的风雨操场,按我们这个气候区及地方习惯做法,一般都设计为外墙上设大面积的百叶窗,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其自然通风、采光及声学设计,因此这十来年中所建的风雨操场均较受好评。但节能标准实施后,则带来的问题就大了,大部分人均死套规范,要求对其进行节能计算,这显然是荒唐的。因为节能设计并不应简单地被认为是节能计算,运用热工原理在建筑设计上作出合理的设计,本身就是节能设计。况且针对这种特殊的非空调建筑已足矣,再去强调节能计算,显然多余。因为对其进行节能计算,首先要使建筑空间作密封假设才行(显然这种假设后,建筑物已不再是原来的建筑物了),那么百叶窗就变了普通窗,改变了其固有的通风特性,再者,计算结果又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实现呢?这个问题显然就是他们自已都无法解释的做法,换言之就是不允许该类建筑存在?那么与其使用的现实需要显然是相悖的。 暖通在线
  
  五对建筑节能路向的反思及展望

  综上所述,可见现行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并不成熟。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整规范、标准,开发更有效的墙能材料,政府应对新型材料加以扶持、推广。

  更重要的是对从事节能管理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使其较为专业化,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干预。离开了技术作为支持的行政干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一个不懂得热工原理的人去管理节能设计的实施,那只会定出更多不切实际的规定,甚至就以上所提及的争议性问题的仲裁或执行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为甚者可能会闹出笑话(某市某区曾规定:对仅满足性能性指标的建筑必须增加空调设计,就连学校教室也要按此规定执行)。

ehvacr.com



  对设计从业人员而言,则更应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在某些地区存在一个很怪的现象,建筑专业的人员大多不是学建筑学专业的,而是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由于地方上对建筑的不理解及不重视,甚至出现做结构设计没有前途的就改行做建筑设计,又不从基础学起,对建筑物理就更不用说了,连基本的画法几何、空间概念都未有,如何去做得好呢?
版权为ehvacr.com


  因此要搞好建筑节能应该是一个全民性的运动,尤其是专业人员,更应从自身做起,而带动周边人群,对节能的必要性进行深刻的理解,而不应使其流为一种形式。
  
  六结束语

  基于以上所陈述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建筑节能在建筑发展的大潮流中,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建筑节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热点,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反映,作为建筑师必须知难而上,奋起直追,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大力推行节能理念,带动周围的人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将建筑节能工作做好,以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提高节能效率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暖通百科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杨善勤、郎四维、涂逢祥编著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4.《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0-2006)

暖通空调在线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建筑节能研析 下一篇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wushi
wushi
举人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